第1章 长寿之乡

作者:13962727537 | 发布时间:2023-08-16 17:01 |字数:6388

    2021年7月1日,吴刚同学组织如皋市桃园中学1981届高中老师同学聚会,地点如皋市金鹰大酒店。这天同学们纷纷开着宝马、奔驰、奥迪、别克……参加;我怕回家时电瓶车没电,索性坐公交来到酒店。邓刚的家离酒店不过二百米,这时也开着大奔进入停车场,他司机王义也是我们同学,不知为何没来。

    当时吴刚预计不会超过一百人,事实上来了二百!当初十五、六岁的帅哥、美女,如今都成了年过半百的老头、老太!同学们畅谈过往,感概万千!

    因为开饭时间未到,老师和同学们便讲起毕业前后自己经历和听过的故事,语文老师丁文祥先说:

    在很久很久以前 ,如皋现在所处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大海,海边的人们打渔为生,过着勤劳俭朴与世无争的生活。

    却说西方极乐世界大雷音寺我佛如来,一日端坐九品莲台。四大菩萨、八大金刚、五百罗汉、三千偈谛、比邱尼、比邱僧、优婆夷、优婆塞等诸天圣众,听他讲妙法真经。如来正说得天花乱坠、宝雨缤纷,忽闻东海方向传来儿啼母哭、子泣父嚎之声。时玉帝在座,如来命玉帝返回天宫,查明原因再作处置。

    玉帝不敢怠慢,即刻返回天宫传旨:“着千里眼、顺风耳打听明白归报”。二神片刻禀奏玉帝:“东海龙王敖广无事生非,发威风大摆龙尾,东海的潮水一下子涌上堤岸,淹没了许多庄稼和百姓。一时间尸横遍野,未死的百姓爬上高树、屋顶苟全生命,故此啼哭。”

    玉帝闻报大怒:“这孽障害死百姓,赶快将他斩了!”

    言未已,班中闪出太白金星俯伏启奏道:“天帝暂且息怒。依臣愚见,敖广已经闯下祸事,杀他也无济于事,不如令他速将潮水退尽,让出沿海二百里滩地。这样百姓既可免于洪灾,又可沿滩耕种为生,望俯诏敖广将功赎罪。”

    玉帝闻言甚喜,道:“依卿所奏。”即着文曲星官修诏,着太白金星前往东海。

    太白 金星领旨,出南天门,按下祥云,直至东海龙宫,对虾兵蟹将言道:“我乃天使太白 金星,有圣旨在此,请你快快报知龙王!”敖广急整衣冠迎接。金星径入水晶宫,面南立定道:“我奉玉帝圣旨下界,请你速将潮水退尽,让出沿海二百里滩地。”敖广接旨谢恩,教:“小的们!安排筵宴款待。”金星道:“圣旨在身立等归报,就请龙王退潮让地。”龙王道:“承蒙光顾,即退,即退!”

    敖广立即将潮水下撤,太白金星回宫复旨。不过滩地成了旱地,没有河流难种五谷,老百姓还是难以为生。玉帝复招文武百官到凌霄宝殿议事。

    托塔天王出班奏曰:“退潮让地虽得民心,不过该地乃江海交汇之处,何不令敖广到海岸一行,从滩头游向长江,迂回入海,这样敖广所到之处就成了通江大河,既利于百姓耕种,又利于船舶航行,岂不是一举两得?”

    玉帝闻奏大喜,饬令敖广到海岸一行,不得有误。

    敖广不敢违旨,可他堂堂龙王亲自到海滩掘河未免有失体统,他让龙后娘娘代他一行。龙后娘娘来到距长江北岸一百多里的海岸,冲开泥沙往西南而行,她的三太子敖丙也跟了出来。他们从嘴里喷水,把沙滩变成沙浆。龙后娘娘在前呼喊,三太子在后跟着游行。它们游过的地方就成了大河。

    可是游不多远,贪玩的敖丙就要停下来四处张望,陆地上的花草树木让他着迷,这一切都是在水晶宫里看不到的。龙后娘娘怕儿子功力不大游不出去,只好游游停停,停停等等,每游一段就回头喊儿子跟上。就这样边游边喊,边喊边回头,一直游到现在的如皋县城。在他们游过的地方,凡是龙后娘娘回头喊的处所,河道都会拐一个大弯。

    此时托塔天王受玉帝派遣查看进度,他从云端往下一看,只见龙后母子游出来的河道弯弯曲曲,将来船只来往航行,不但要拐许多弯子,还要多行很多路。天王心想等它们游到长江,这条河不是到处都是弯子么?”于是他落下云端抽出鞭子,对准龙后母子狠抽两鞭。

    不料这两鞭弄巧成拙。龙后娘娘挨了一鞭,立即头昏脑涨眼冒金星,直朝东南方向游去(原计划向西南游进长江,河东的面积将十分宽广。匆匆投江入海,面积自然缩小)。敖丙被一鞭抽得浑身抽搐,它拼命扭动身子,一共扭了九十九个弯子,最后从如皋南门窜向杨花桥,经磨头、吴窑游向长江,回东海去了。现在磨头境内的西河湾就是这样造成的。

    人们为图吉利,把海岸叫作海安(即现在的海安县),把龙后娘娘从开始到进入长江的那一段河流叫作大龙游河;把敖丙单独游过的地方叫作小龙游河,又叫通江河。

    从此大小龙游河贯穿如皋,老百姓在这里精耕细作,过去的沧海变成了桑田。沿海居民取水煮盐,又通过河流运往如皋、南通。龙游河不仅灌溉庄稼,还成了江海之间的交通要道。

    时光荏苒,又过了几千几万年。秦始皇二十八年,他带人第二次出巡,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,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。抵达海边,秦始皇登上芝罘岛,纵情浓览。只见云海之间,山川人物时隐时现,蔚为壮观,秦始皇心驰神往。

    时江苏方士徐福在侧,他说海中有蓬莱、方丈、赢洲三座仙山,有仙人居住,山中八节如春,四时清明,不知寒暑,不识甲子。中有长生不死之药,服之可以寿算无穷也。秦始皇听后问道:“卿曾见此仙境否?如何才能得到此药呢?”徐福曰:“求药不难,入海得真药为难;若欲此药,须入海方可得也。”帝曰:“如求得此真药,与卿共食,羽化登仙,不亦美乎?”徐福曰:“必欲臣去,须用大船十只。诸色匠作俱要预备。要童男童女各五百名,金珠宝贝、饮食器用之类俱不可缺。打点整齐臣便起行。”帝即传令,打造船只,各色完备,着徐福过海采药。

    据说徐福满载仙药而归。他从吴淞口进入长江,到达龙游河时轮船搁浅,不老药泄入河中。因为浓度稀了,再也不可能长生不老,不过喝了含有不老药的河水之后,延年益寿却是真的!这就是如皋人普遍长寿的缘由。

    在如皋,长寿似乎成为了生活常态,“七十小弟弟,八十不稀奇。”如皋百岁老人常年保持在500位以上,每10万人口中的百岁老人占比,高出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两倍多。如皋人长寿的原因说法众多,没有定论,也无需定论。在我的家族里,祖辈当中有三人活过了一百岁,父亲今年也九十八了。如皋“长寿之乡”的名头,实乃不虚。

    如皋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:昔贾大夫恶,娶妻而美,三年不言不笑,御以如皋,射雉,获之,其妻始笑而言。

    一个自古崇尚权力的国度,士大夫娶美妻比比皆是,这个“娶”字里,肯定有太多无奈和冤屈,使得美妻“三年不言不笑”。后来美妻的态度瞬间转变很让人深思,我不信是因其夫“射雉”并“获之”。毕竟,平常的一次去芦苇荡狩猎,且猎获的只是一小野鸡,仅此就能博美人一笑,实在牵强,更不足以使一直阴沉着脸的美妻就此回心转意。我以为让她屈从且接受命运的,不是“射雉”本身,而是“射雉”之地。

    提及古镇,人们都会联想到温婉清丽的周庄、水墨淡雅的西塘、沉稳凝重的乌镇、大富大贵的南浔,而地处苏中水乡的磨头古镇,犹如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小家碧玉,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。

    磨头在如皋西南,关于磨头也有一段传说:

    相传五代十国时期,有个叫圩岸的地方,庄上住着一个李员外,生有一子三女,长子呆头呆脑,人称大呆瓜,娶了个媳妇却是个恶婆娘。小女儿名叫李三娘,端庄秀丽,知书达理,尚待字闺中。一天,李员外在家中祭祖,供桌上摆满了猪头、鸡鸭、水果等供品,堂上没人的时候,一个大汉忽然从供桌底下钻出来,捧住猪头就大啃大嚼。几个佣人发现后,一拥上前抓住便打。李员外出来后喝住家人,问他:你是何人,为什么来偷供品吃?那人答道,我叫刘知远,因在家无法生活,只能出来闯荡,刚才饿得实在没有法子了,才偷吃你家的供品,要打要罚随你的便。李员外见此人相貌堂堂,不像无赖之徒,就把他收留下来,过了些日子,又觉得他是个人才,就把女儿李三娘嫁给了他,可是李三娘的嫂子却想独吞万贯家财,就冷言冷语对待刘知远,李员外死后,更加变本加厉。刘知远是个有志气的人,一怒之下到郴州投了军。嫂子转头又逼李三娘,限她每日白天挑水30担,夜里推磨到天明。这时李三娘已经怀有身孕,熬到要坐月子的时候,还不让她休息。一天晚上,大呆瓜给李三娘送饭,见李三娘推一步喘三喘,实在不忍心,就换三妹歇下来吃晚饭,自己帮着推磨。谁知道嫂子跟着来到磨坊,一见自己的丈夫帮李三娘推磨,劈手就将李三娘手中的饭碗夺下摔在地上,这时李三娘忽然感到腹中疼痛,倒在磨子旁边,眼看就要分娩,可嫂子却说她装病,拿起磨棒就要打。忽然天昏地暗,飞沙走石,从西南边刮来一股狂风,掀起屋顶,刮走磨盘,其中磨子的上半片就飞到今天磨头这个地方,正好有四个强盗在此吵吵嚷嚷地分赃,磨子不偏不斜地落下来,“噗通”一声,把四个强盗打得血肉横飞,鲜血染红了磨子,从此,这个地方取名磨头。旧时,庄上的居民对“飞来磨”敬若神明,认为它能扶正祛邪,是正义的象征。下片磨子又向东北飞了二里路才落下来,那块地方于是得名小磨头。

    李三娘爬到墙角里苦挣苦熬地生下了一个男孩,用牙齿咬断脐带,并替孩子取名“咬脐郎”,刘知远做了后汉开国皇帝以后。派人找到母子俩,一家人终于团聚了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,《红楼梦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无与伦比的巅峰之作。它诞生于明末清初这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时期,不仅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,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,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传世之宝。

    据考证,《红楼梦》里很多诗词,都套用或模仿一代才女董小宛的笔墨,大观园好多景观,也和如皋水绘园相似,加上里面很多和如皋一样的方言,于是有人推断:《红楼梦》其实是出自如皋人冒辟疆之手。

    冒辟疆,出生在如皋城的一个世代仕宦之家,他五次乡试落第,仅两次中副榜,深感怀才不遇。当时魏忠贤等阉党专权,加上灾害连年,民不聊生。面对社会乱象,他常说为人臣者要“常存匡扶之志”“为国家做一二大事”。

    冒辟疆风流潇洒,满腹经纶,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刚正不阿,敢与阉党对峙,那个时代国家动荡,江南名妓们却普遍节气颇高,都喜欢有才学、有胆识、有正义感的文人。

    相传当时有一句话,说宁为冒辟疆妾室,也不愿做达官贵人的正妻,可见冒辟疆的影响有多大。

    在那些爱上冒辟疆的女人中,便有那位让吴三桂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的明末美女陈圆圆。

    冒辟疆去找陈圆圆,她穿着浅黄色的裙子,声音宛转,正如暮霭中惹人怜爱的黄莺,配合着她的唱腔和款款的舞姿,是何等的动人?

    初次相会,冒辟疆描述说,陈圆圆见自己后,十分惊喜,却又像是惊魂未定的样子,含情脉脉地说有事相商。

    冒辟疆被她深情款款的样子吓着了,猜想对方有相许之意,可是冒辟疆是来猎艳的,并没有打算娶她,便找借口说:“我只顾着来找你,忘了母亲大人一个人在船上呢!”

    说完便告辞回去了。

    陈圆圆虽然遭拒,但她十分执着,第二天早上,她精心打扮了便去拜访冒辟疆的母亲,准备讨好冒母为自己铺路,又邀请冒辟疆再去她家。

    二人畅谈至夜,陈圆圆再次向冒辟疆表白托付终身的愿望。

    不曾想冒辟疆却委婉地回绝了,他的理由是:他父亲正陷于军队包围之中,父亲安危未定,他没心思考虑这个事情。

    而陈圆圆却说自己可以等待。美人如此痴情,冒辟疆再也无法拒绝,便带着敷衍的语气答应下来。

    翌年二月,冒辟疆的父亲安全了,他不由心情大好,想起与陈圆圆的承诺,再去找她,却不料美人却被抢走了,而抢他的人还是崇祯皇帝宠妃的父亲。

    冒辟疆虽然在妓女中很受欢迎,但论官职还是小了点儿,自然不敢与田妃的父亲抗衡。

    就在他百般叹惋的时候,董小宛又走进了他的生命之中。

    大家普遍认为,董小宛是林黛玉的原型。董小宛曾陪同钱谦益游览黄山,钱谦益帮助她还清欠债,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给心仪之人冒辟疆。钱谦益“旋买舟送至如皋”,,由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引入冒府。

    《红楼梦》第3回写道:“黛玉听了,方洒泪拜别,……登舟而去。两相对照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“登舟赴府”的故事,与现实中董小宛的故事何其相似。

    另外,如皋水绘园里遗留着一张董小宛曾经就寝过的床榻,也和贾宝玉在上面梦游太虚的床榻一样,床榻前红木竹屏上雕刻着和实际大小一般的竹枝,彰显着妙到毫厘的精致与婉约。

    除了以上这些,《红楼梦》中还呈现出众多的“如皋元素”。

    一是如皋方言。全书中共出现如皋方言五千多处,仅在如皋小片区域使用。如“稿子”,在如皋是什么“东西”、什么“样子”的意思。又如“猴”,如皋话作动词用,是“窜”的意思。再如“顿”,如皋话是“拉一拉”的意思。如皋人说的“不好过”,是生了病的意思;如皋人说的“说淡话”,其实就是说闲话,其它地方是不会这样讲的。《红楼梦》中写到的酒名有十二种之多,其中就有四种酒系如皋特产。例如“黄酒”。其实就是如皋的“白蒲黄酒”。

    二是如皋习俗。《红楼梦》一百零六回写到:“贾母……又命在自己院内焚起斗香”。说到斗香,只有如皋和北边的邻近县市才流行“焚斗香”这一习俗。《红楼梦》六十四回写到贾敬去世,贾珍、贾蓉为其父守灵,“为礼法所拘,不免在灵旁藉草枕块,恨苦居丧”。“藉草枕块”,指长辈去世,晚辈睡在铺草上,用土块做枕头,为死者守灵。这是如皋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治丧习俗,至今许多如皋人家还照样沿习。《红楼梦》五十八回写到藕官在大观园里烧纸钱,宝玉说:“你告诉我姓名,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。”“烧包袱”是如皋丧葬文化的“土特产”,外人根本听不懂什么意思【烧包袱就是烧纸钱】

    三是如皋地理。《红楼梦》第一回写道:“他岳丈名唤封肃,本贯大如州人氏,虽是务农,家中都还殷实。”这“大如州”,当然也是作者虚拟的,不过如皋在明清隶属扬州府,为扬州门户、东疆要冲,是地处江海平原的一个大县。到冒辟疆离世为止,全国以“如”字开头的县市只有如皋。《红楼梦》中大多数城市都用实名,而开宗明义第一回就捧出一个“大如州”来,这也是匠心独具的。

    总之,《红楼梦》中闪耀着难以数计的“如皋元素”,这种元素对于冒辟疆来说不费吹灰之力。如果不是如皋人肯定写不出来的。

    除了冒辟疆,如皋还有一位名人名叫沙元炳,同治三年出生于如皋的一个书香仕宦之家。沙元炳从小天资聪颖,接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。

    沙元炳的挚友张謇是海门常乐镇人,中国近代实业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、书法家,光绪二十年时高中状元。

    张謇高中状元后乘船返回通州,一路上乐滋滋笑嘻嘻的。谁知有一天竟然两眼直瞪满口胡言,随行者见此情景十分惊恐。

    有一天船在途中停泊,两个随从坐在船头哭泣。这时岸上一位行人问道:“二位何事落泪?”两人说明情况后,行人道:“我是如皋人沙元炳,快快告知新科状元。”张謇听说是沙太史,忙说:“快请,快请!” 

    沙元炳走进船舱后说道:“状元身体欠佳,本人学过医术,给很多人把过脉、开过方。”张謇说:“太史精通医术,我早有耳闻,何不为我把脉看看?”沙元炳把脉后又看了看他的舌苔,然后叹了口气便起身告辞。

    张謇忙问道:“太史因何不开一方?”沙元炳说:“你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,不必花钱再吃苦药了。到了通州你就会断气。这里到通州还有半个月的行程,最好先备一口棺材放在船上。”说完连连摇头叹气:“哎!可惜呀!不惑之年独占鳌头,可是却得了不治之症。”

    张謇听沙元炳这么一说,不禁浑身发软。沙元炳走出船舱后写了一封短信交给张謇的随从,并且说道:“这封信请藏好,哪天状元说我不好时,你才能让他看信。”

    沙元炳离开后,张謇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。转眼半个月过去了,张謇安然无恙地回到通州,亲朋好友都来祝贺,张謇应接不暇。

    一次张謇在酒席上说道:“都说江湖术士危言耸听骗人钱财,不料沙太史也是如此,他说我病入膏肓危在旦夕,我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吗?”说罢哈哈大笑。这时那个随从想起沙元炳的托付,便把当时沙太史写的信拿给他看。 

    张謇拆信一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怒伤肝,喜伤心,思伤牌,恐伤肾,君不惑之年高中魁首,喜之过甚;而恐可胜喜,故余以恐治君之喜也!“张謇看完信脱口而出道:“不用汤药起我沉疴,沙太史诚良医也!”

    从此张謇与沙元炳成为挚友,两人一起致力于教育和兴办实业。

    现在的如皋,背倚淮扬,坐拥沃野千里;俯瞰长江,尽享舟楫之利。境内如海浩荡,云蒸霞蔚;龙游蜿蜒,毓秀钟灵。嘉木迤逦环抱,紫气氤氲东来,迎白蒲之晨曦,送常青之晚照。山水开画境,朗朗天光云影;文武立根本,皎皎人杰地灵。龙游河中摇曳的水草,岸边轻拂的柳丝,长空袅娜的炊烟,见证着沧桑巨变。
回应 回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