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后记:怀念逝去的青春

作者:13962727537 | 发布时间:2023-08-17 05:51 |字数:6470

    2021年7月,如皋市桃园中学81届高中同学聚会,当初十五六的帅哥、美女,如今都成了年过半百的老头、老太!同学们畅谈过往,感概万千。

    事后,我根据同学讲的故事,写了上面这篇文章,我发到同学群中,大家看后都很开心。因为我用的是化名,大家都猜测吴刚写的是某某某,良狗写的是某某某,还有的对号入座,说文中的王艳写的是她,她就是吴刚的初恋情人。我一听哭笑不得,因为她长得一点都不好看,我写的根本就不是她,莫非她也是吴刚的情人?

    去年底同学聚会,有同学建议我将小说寄到出版社,出本实体书大家纪念,我一听倒也不错,于是到处打听有没有出版社帮我出书,没有稿费也行。可我想得太天真了:无名人士想出书何止没有稿费,还要自己出钱呢!问多少?说六万,我哪有六万块钱啊?这事也就耽搁下来。

    今年初,吴刚同学问我写的书出了没有,我说没钱,不出了。吴刚说要钱没事,他先借给我。当时就转了五万块钱给我,加上我自己的一万,正好六万块钱.

    我以前没有出过书,不过看人家的书都有序言或后记,于是请群中的哪位同学为我写个序或后记。周圆圆自告奋勇,第二天就把她写的序发到群中,我一看这哪是序啊,简直是在泼冷水:

    洪刘华是我高中同学,中等个儿,文质彬彬,一看就是个不会干活的农民。打工似乎变成了旅游,隔一段时间,他会出去找一份工作做。短则三五天,长则四五月。不是他炒了老板的鱿鱼,就是老板炒了他。但工作干不下去的理由似乎只有一个:老板或者同事们都太奸诈,他一个正直的人不屑与小人共事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,他说。一脸的义愤填膺。

    后来听说他不想打工,改行专门写小说了。作为同学,我不得不说他几句。人本应有梦想。孩童的梦想是长大;飞鸟的梦想是翱翔于天;歌者的梦想是登上最高的舞台;您的梦想是出书。这并不奇怪,可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谁不辛苦?飞鸟的自由洒脱背后,有日复一日的振翅;歌者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汗水的挥洒与苦练。你本处在写写千字文的水平,但却想一步登天出畅销书,听起来有些荒唐吧!

    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”诚然,历史上与现代史上,人的伟大与年龄无关。齐白石56岁后才声名大振,丘吉尔66岁才成为英国首相,罗素79岁才荣获诺贝尔奖,而你才55岁,正是大有所为的年龄。但是,所有伟大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,你也应该回归自己的轨迹。你上有八旬老母,下有刚工作的女儿,可你却浑浑噩噩。你可曾想过女儿?刚工作,刚步入社会,面对着艰辛的生活,赚着普普通通的收入,你还忍心向她要钱吗?你才56岁,还算身强力壮吧,找份工作,做份有收入的事来养家糊口,没事写一些新闻、通讯,说不定还能挣点稿费。自费出书,你的书有人看有人买吗?。

    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”“隔行如隔山,术业有专攻。”做人要认清事实。鞋匠知道鞋怎么修,花匠知道花怎么栽,可你知道怎样写书吗?

    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证卷巨头巴鲁克的带领下入了股市,却亏得血本无归,而巴鲁克却赚得了暴利,最后丘吉尔还是在巴鲁克的帮助下才脱离了经济困境。可见,在政界呼风唤雨的丘吉尔到了陌生的领域中,他的智商与天分全都没有用武之地了,而一个到处打工的到了写书的领域,岂不是同样的尴尬?

    在现在的这个自媒体年代,最不缺的就是作家,不管是梨花体,还是贾浅浅的屎尿屁,只要搞出个噱头,给自己扣个帽子,发表几篇孤芳自赏无人问津的小作文,马上就可以成为作家。

    比如宋祖德和刘信达还自封“著名导演”呢。

    当下文坛确实拥有成千上万的作家还在雄心勃勃,闭目塞听,锲而不舍,点灯熬油,挖空心思,费尽心血,无病呻吟,写着自己都不屑一瞥的文字……即使没有稿费,即使倒贴也心甘情愿。他们如同着魔一般,痴心不改,哪怕文章阅读量只有三十、五十,仍然整天埋头在贫瘠的土地上,栽种着营养不良,无精打采,难以结果的庄稼。

    其实这是一种病态,既是社会的病态也是作家个体的病态,更是文学作品无人问津的原因。

    老洪显然也有病,如果连养家糊口都挣扎,还谈个毛文学?

    当然,自费出书的人也是有的,但那些书与文学无关,你不看现在有些当官的,只要肚里稍有些文墨,都在急着抢着出书。他们的书出来后,根来不愁发行,下属单位那个不讨好地抢着买?而且很多官员们的书都是用公款出的。你出了本送我,我出了本送你。其实都是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,他们的文章既没有文采,更没有思想,也没有哲理,都是对时事政策的一些解释与吹捧。

    说实话,我也喜欢写作,但我一直活得很清醒,我知道文字不是我的全部。我只是有空时才写作,做饭,做家务,我一样没落下。我虽然喜欢文学,但我更愿意做一个赚钱的写作者。变现,就是我写作的动力。

    有一些作者,谈到写作变现,就诋毁,说这不该是文人的样子。那请问,什么样才是文人该有的样子?难道穷困潦倒,孩子嗷嗷待哺没人管,家里一团乱糟糟,才是所谓的文人风骨?

    有一次,我听说南通晚报一位记者到如皋召开新书发布会。虽然我对他的书没有兴趣,可我对他的记者身份很有兴趣。我想如果能够认识的话,以后投稿也方便一些。记者首先介绍他的成长经历和写作经过,最后才签名售书。我咬牙买了他的一本新闻通讯集。记者可能看我长得漂亮,因此不仅郑重其事地在他的书上签上大名,而且还留下了联系电话,最后色眯眯地叫我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。

    我回家后随便翻了翻,还是家挺象样的出版社出版的,装帧也很华美,可是再瞅瞅里边的文章,都是很一般的通讯报道,而且千篇一律:决议没有不通过的,人心没有不振奋的;接见没有不亲自的,看望没有不亲切的;班子没有不团结的,群众没有不满意的;效率没有不显著的,成就没有不巨大的……

    我根据记者留的电话加他微信,不一会儿就通过了。我的头像就是我的照片,自然美丽动人。记者没聊几句便说他喜欢我,要我做他的情人。如果想发表新闻、通讯的话可以发给他,不符合条件他可以帮我修改,想不到记者也以权谋私。不过他自己水平不过如此,又怎么能够帮我修改呢?而且当年我才三十多岁,长得如花似玉,人见人爱;而他已经五十多了,面目依稀似鬼,身材仿佛如人,尖头缩脑,瘦若干材。我不可能为了发表几篇通讯就出卖自己的色相,因此拒绝了他的要求。我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,靠的是自己的实力!我没有跟他发生过关系。

    很多作者都有一个文学梦,希望成为当代作家。有这个梦想并没有错,错的是,在追梦路上,先把生活的角色扮演好,自己首先是一个好父亲,好员工,最后才能是一个写作者。若生活一地鸡毛,那所谓的文学,又有何意义?

    作为同学,我简单地给你提几点建议:

    1、早点放弃文学梦,走出这个自我麻醉的怪圈。在以前信息匮乏的年代,人都没见过世面,必须得接触纸媒,并把报刊奉为权威,才让当时的青少年产生了文学梦,从而抬升了当初作家的社会地位。但现在是网络时代了,人对外面的世界没那么好奇了,纸上谈兵洗别人脑那一套不灵了,何必还拿文学梦自我麻醉呢?而且,文学即人学,即社会学,把自己关在屋子里,长期脱节于社会,缺乏素材汲取和真实阅历,靠纸上谈兵写出的字,有多少说服力呢?

    2、写作就是一项基础技能,中国起码几亿人都会,千万别把写作当本事,更别当饭碗。找个工作果腹养家,毕竟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文学,而是钱,有了钱生计才有保障,家庭关系才能稳固。

    3、最后我奉劝老洪,文学真的不会大于面包,你离文学梦有点远,但你离饿肚子非常近了,有大把做梦的时间,还是研究一下面包更好。

    我看后非常惶恐,都不打算出书了,不料第二天早上,另一位同学季健 把他写的后记发到群中,我一看这还差不多:

    《再回首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,类似于《一千零一夜》那种,里面绝大部分情节都来源于作者自身经历。作者洪刘华以超然冷静的笔触,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,描绘了一幕又一幕生动形象的乡野俗事,展现出各种底层人物命运的无常,人性的美丑。

    本书共写了五十多个人物,绝大部分都刻画得栩栩如生。比如好吃懒做的王大狗;沽名钓誉的贾至善;勤劳发家的张昌明;仗义疏财的吴刚;忘恩负义的王义;杀夫骗保的高又红等等,充分体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。

    另外,本书还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,比如:刘文奇得女友赞助完成学业最后结为连理;陈广建考取大学不忘初恋修成正果;高芳为傍“富二代”受骗送命,朱丽丽出钱供男友读研却遭抛弃含恨自尽……等等,以众多真实可信的事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。

    在创作方法上,作者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。通过人物不同的命运,展示了那个年代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,生活状态,和不同人物在不同生活背景下不同的命运,其中的成败得失冷暖自知。

    构思方面,作者以人物自述为主线,以杨庄村为背景来展开情节。明线与暗线互相交织,人与人的关系错综复杂。作者巧妙构思,匠心独到,在平实的叙事中,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,作品很好,故事凄美动人,构思巧妙,语言流畅,细腻,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前后呼应.

    当然不是说作品很好就没有瑕疵。作品也是有缺点的,如有些故事过于压抑,读者的心情也随之压抑。

    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总是辗转反侧,也许是睡前想得太多,也许是对自己几十年光阴虚度的恐慌,心里莫名的烦躁。哦!我的青春呢?我是怎么度过那人生只有一次的美好时光的呢?青春是一段很漫长的时光,可是,为什么在我没有好好看看她的时候,就悄悄逝去了。也许,生活就是这样,原本越漫长的时光,却最容易消逝。因为,你总觉得,还有时间,就是在这不经意间的等待中,青春逝去了。但是那些青春里的故事却历历在目,留给我们许多对青春的感悟。

    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人都在生活的挫折中成长,其间有欢笑、有悲歌,更有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些许无奈。每一年的春去秋来,每一天的日出日落,其实都是青春的痕迹。像一出人生的舞台剧,演绎我们仅有的青春,叙写着我们光阴的故事。青春无法炮制,但却记忆生动,每每对于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们更加弥足珍贵,值得我们一次次回味,一次次感动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那年的毕业典礼,那年的春暖花开,那年的露天电影,那年的与你相依……林林总总,年复一年,在四季轮回的时光里不断流转,而我们也在这流转的时光里慢慢成长,相拥着青春,一点点老去。那些发黄的记忆,那些走过的历程,那些无知少年的豪情壮语,我们怎会忘记?现在的我们回首往事,想到的那些欢喜悲忧,原来都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。只有当你经历了,当你开始回味了,才会恍然大悟:“哦,原来这就是青春啊。”

    青春,一段多么灿烂而又富有激情的光阴啊。青春多寂寞,但又是她,让我们对所有即将发生的一切感到那么新奇和激动;青春多无知,但又是她,让我们在探知人生时,具有莫大的勇气,使我们从无知少年到不惑之年时不会感觉到空虚与寂寞;是她,使我们心情时而水平如镜,时而波翻浪卷;是她,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冲动未知,却又有滋有味;是她,使我们感觉到人世间竟然有一种那么美好的东西——爱情,她不同于亲情,也不同于友情,虽然难以言表,却能使那时的我们无比向往、期待与追求。

    多少人沉醉于青春,拼命挽留;多少人止步于青春,虚度光阴;多少人纪念于青春,重新审视;多少人在经历青春时却不知道青春就在身边,匆匆败给了一个“等”字。其实,青春没有虚度我们,尽管在我们面对青春时显得那么无知,那么彷徨,但青春之于我们的,却是那么无私和慷慨:激情、感动、自信、前行,这些不是她给予我们的最好生活吗?青春岁月中,多少人在我们的生命里一闪而过,又有多少人一直活在我们的记忆里?其实,现在想来,我们极力地去挽留青春,却忘了,真正挽留我们的是青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在时间长河里,青春的美丽如云烟一样,总是会随风飘去。逝去的青春,终会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,似乎不曾相识,却让我们刻骨铭心。当你怀揣着她时,却不知如何与她相处,待她慢慢消逝后,一切才有了意义。当我们年轻的时候,以为自己很年轻,因为那时候的皱纹离我们还很远,大把的时光等着我们去挥霍。所以,那时,曾经放荡,曾经痴狂,曾经无知,觉着年轻多好,不须回首,只管向前。如今,那些快乐的日子,已然离我远去,那些迷茫的感觉,却成了我怀念的寄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逝去的只能留作回忆,如今想来,青春原来是我过往记忆的载体,如一滴水,沁入泥土,如一片云,随风而行,唯一留得住的是岁月在脸上刻下的痕迹。什么都是美好的,只要在青春里驻足过的;什么都是难忘的,只要在青春里发生过的。那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的,那些曾经自己拥有的,都是源于青春。现在老了,青春不再留于身边,却还可以藏于心底。是时候体验离开的感觉了,岁月再沧桑,我们再无奈,也只能抬起脚,继续赶路。因为,青春可以逝去,生活却还要继续。

    我始终认为文学的作用在于娱乐,本书以碎片化的记录,幽默风趣的陈述,少有煽情,更少妄议,很能使读者享受到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。纵观全书的语感语境,有种佛系般的洁净与空灵,也便让语言有了很大的张力,凸显出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养。

    写作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感觉、视觉、情感、情绪,而这些感触必须具备普遍性,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,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。从这点上看,本书绝大部分描写可谓活灵活现,让人感同身受。不仅说明作者笔力过硬,语言运用娴熟,更证明作者三观很正,极具普世价值。

    在庞大的世界面前,人类是渺小的,如一粒尘埃。而面对自己时,我们却是这世上独一无二唯一的存在。世界可以忘了你的存在,但你自己不要忘了自己。

    生命是一场旅行。有人喜欢开豪车住五星级酒店,有人则徒步行走于深山小溪边。欢喜心后者未必不如前者。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其实是金钱换不来的。

    我有太多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,物质世界里的王子却是精神世界的乞丐。更有胜者,太多的富人或成功人士因为解不开生活里各种欲望的结,选择自杀,放弃了他们曾经苦苦追求而得来的荣华世界。

    那么,究竟生活的意义在哪里?

    哪一条路是通向幸福的?

    其实,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答案。包括先贤圣人们。

    “这个世上唯一的成功,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”。已记不得是谁第一次说出了这样的话。我把它奉为经典名言。

    不过一个不安世俗生活的人,未必就是失败的人生。一个能追随自己的内心的人,是活得单纯又纯粹的人。不喜欢上班的老洪,或许就是因为他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欲望,而对读书著书痴迷。他只热爱他的爱好。没有理由怀疑他在写书的时候是快乐的,而上班的时候是痛苦的。而老梦的“不以成败论英雄,只以动机定好坏”的理论也是值得肯定的。尽管,老洪的作品还不能做为传世经典,但遵从内心,做自己想做的事,在这一点上,老洪无疑是践行者。

    还有,并非所有的好书都能够免费出版;并非能够出版的都是好书。金庸的作品,当时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;梵高的画,也没有卖出去过。所以,不要因为自己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篇作品就沾沾自喜,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作品没有被报刊留用而灰心丧气。有些人只是差点运气。报刊上发的文章未必就比自费的好!”

    不可否认,老洪活成了世人眼里失败的样子。这个世上,既然有成功者的典范就应该有失败者的典范。何况,时间的长河里,谁不是匆匆过客?除了思想,还有谁能永垂不朽?

    悲观者认为人生既无意义又无价值,只是单纯地活过,即便这过程相互存在各种差异,各种不一样的喜怒哀乐,同样都是活过而已。但正因为有差异,便决定了不同生存质量,而责任和担当就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准绳。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,漫长的人生旅途中,总有些苦难难以忘却;总有些教训必须牢记;总有些快乐无法湮没。我们每个人都要以敬畏之心看待历史过往,从中吸取经验,才能让自己或后辈活得更好,我以为这就是洪刘华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。

    写作是个极端的个人行为,作为个体的认知和水平都有局限,是以,天下本无完美的文章。洪刘华作为底层普通作者,文中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,光靠责任和担当绝对不能完善。所以,读了此书,或怒发冲冠,或摇头叹息,或拍手称快,或付之一笑,都是对作者的肯定和尊重,也应该是作者最想得到的吧。

    季健   资深媒体人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如皋市作家协会主席,如皋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,书香如皋阅读大使。

    出版过《岁月留痕》,《岁月留影》,《岁月留声》,《笔尖下的流年》,《阅读的力量》,《传承者》等专著。
回应 回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